PaperCheck论文检测机构 > 知识专栏 > 新闻资讯 > 让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显身手
让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显身手
发布于 2022-08-11 22:59:29
“这无疑是给青年科研人员打了一剂强心针。”看到科研“减负”新政后,天津大学副研究员武恩秀说。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五部门联合推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减负行动3.0”),引发科技界广泛关注。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行动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挑大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增机会”,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减考核”,推动科研单位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等;“保时间”,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强身心”,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关心、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心理焦虑等。
武恩秀表示,看到这些新政的第一反应是“激动且兴奋”。他说:“长期以来,青年教师普遍自嘲是‘青椒’,甚至是‘青焦’。青年教师项目申报经常面临‘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没有项目支持,很难有高质量产出,没有产出在第一个聘期内则容易被淘汰。”因此,他认为提高青年教师资助比例、延长考核周期等政策,能解决青年科研人员的实际问题。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汤富强介绍,减负行动3.0各项举措,均是针对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反映的不合理负担问题而提出的。他说,一线调研反映,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难度大,特别是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往往很难获得资助;起步成长通道窄,花费大量时间“抢”到的项目未必符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评价考核压力大,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面临考核评价周期短、过于频繁等问题,短期内就要“达标”的负担重;不必要事务性负担重,“白天忙杂事,晚上搞科研”成为很多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
中国科协创新院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78.39%。汤富强表示,当前,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要求更好地发挥青年科技生力军作用。因此,在减负行动1.0和2.0基础上,聚焦青年科研人员,针对一线反映的突出问题,继续用好减负行动这一有效抓手,“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晓明说:“从这些具体的措施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国家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关怀和支持。”
徐晓明认为,提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与骨干的青年人才担任比例,将对培养青年人才攻坚克难、勇担重任的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建设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战斗力的科研梯队”。此外,提高非竞争性经费资助比例,实行中长期考核与保障科研时间,将有效减轻青年科研人员在申报科研项目、职称评定和经费执行等方面的负担,“有力保障从事科研的专注度”。
据悉,减负行动3.0是继减负行动1.0和2.0之后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又一重磅举措。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7项具体行动,即减负行动1.0。2020年,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印发《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推出减负行动2.0,在持续巩固深化前期7项行动基础上,部署成果转化尽责担当、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和政策宣传等4项新行动。前两轮行动均已在相关问题领域取得实效并转为常态化机制推进。
武恩秀告诉记者,近年来正是得益于所在单位真正落实了“减负”政策,自己“未曾为生计担忧,可以踏实搞科研”。他希望相关单位都能贯彻落实新政策,让有能力的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大显身手,为祖国人才队伍建设蓄力。
(本报北京8月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阅读量: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