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Check论文检测机构    >    知识专栏    >    新闻资讯   >   杜玉波:奋进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新征程

杜玉波:奋进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新征程

发布于 2023-08-24 16:26:22

  摘 要:素质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素质教育,就是要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素质教育;发展以人为本、五育融合的素质教育;发展协同育人、贯通培养的素质教育;发展评价牵引、改革驱动的素质教育;发展数字赋能、包容共享的素质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五育融合;贯通培养;评价牵引;数字赋能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立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特别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对于如何发展素质教育、开启大学素质教育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学关于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和内化理论,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文化根基、政治根基、理论根基。发展素质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重点是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引发了教育领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素质教育思想引领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活跃。素质教育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素质教育”,一方面体现了党中央对近30年来实施素质教育成效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说明素质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相比都还有差距,还需要加大力度、持续深入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更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提出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开拓创新、勇毅前行。

  我们要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生力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要引导大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信念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世界胸怀,提升人格气质与心胸格局。思政课程、通识课程、课程思政及第二课堂等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让思政课更有思想性和理论性,更有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爱上思政课、想上思政课”。要强化思政与教学协同,构建浸润式教育模式,打造更有灵魂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让学生在细节中领悟,于无声处受教。要在大学生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教育资源,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呼应配合的完整育人体系,不断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

  我们要发展以人为本、五育融合的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应尽之责,享受素质教育是学生应有之权利。每个学生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不尽相同,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素质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全纳教育理念,注重因材施教,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成长路径,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加强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以及五育分离、割裂等问题,探索构建“五育融合”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课内课外共育体系、管理体系,完善“五育”并举的落实机制。要强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要把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塑造现代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大学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融会贯通的通识教育,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狭窄的专业教育弊端,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使学生博学与精专统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兼备、知识积累和创造性思维贯通。

  我们要发展协同育人、贯通培养的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横向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场域共育,纵向需要大学、中学、小学等阶段贯通。要充分研究素质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厘清大学、中学、小学阶段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作用和责任,使之相互协同、互相促进,形成育人合力,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要将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领域,积极构建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反对片面追求成功成才,纠正片面理解素质教育、过度内卷带来的巨大压力。要积极构建大中小学贯通的素质教育体系,在教育目标上做好顶层设计,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形态教育、不同类型学校等进行具体性、针对性的筹划,把素质教育一体化的目标真正落细落实。要在教育内容中贯彻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理念与思路,真正做到学生综合素质循序渐进、循环上升,实现阶梯式的步步高、步步深。对大学来说,贯通培养需要加强主动性,发挥引领性,根据办学定位和特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营造校本化的素质教育文化,切实推进大中小素质教育一体化。

  我们要发展评价牵引、改革驱动的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对素质教育来说,就是要积极构建与其理念相匹配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评价制度。要优化学校评价,突出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地位,引导高校回归初心,完善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要优化教师评价,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观念,引导高校教师牢记使命,在立德育人这个“慢活”上花心思。要优化学生评价,更加重视多元评价,全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更加注重增值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改进提升情况,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普及化阶段,大学教育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因此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重构教育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势在必行。要更加重视系统联结,通过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破除“知识面狭窄、视野偏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等积弊,促进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努力通过书院制、导师制、自主选择专业制度、弹性学习、主辅修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们要发展数字赋能、包容共享的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是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现实难题。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促进教育均衡,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素质教育资源差距带来了契机。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系统升级、服务升级和功能升级,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力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发展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线上素质教育大课堂,让“所有人都能获得优质素质教育资源”的愿景加速成为现实。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形态“智慧”教学空间,探索虚实互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新教学体验,形成人机共生、时空交互、知识衍新的学习环境,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魅力,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效。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数字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梯,要通过数字技术撬动课堂教学发生深层次变革,创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更加优质的素质教育提供强大动力。要推动建设素质教育大数据中心,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滚动调查及国际比较,发布《大学生综合素质蓝皮书》,以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支撑提高素质教育管理和评价效能。

  发展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再接再厉、笃行不怠,奋进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新征程,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杜玉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5期

阅读量: 411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客服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