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Check论文检测机构 > 知识专栏 > 新闻资讯 > 雷朝滋:坚持“四个面向” 服务“国之大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雷朝滋:坚持“四个面向” 服务“国之大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发布于 2023-03-02 16:52:36
9月27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这十年 1+1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一以贯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最高追求,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组织广大师生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十年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行动”“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等一批重大战略行动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人工智能、碳中和、区块链等一系列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组织高校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成建制、体系化建设了68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4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有力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必须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年来,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累计突破1000项。从数量上讲,过去十年里高校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从质量上讲,高校获得了十年来60%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9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生需求,持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例如,北京大学在全球首创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攻克“出生缺陷”重大生殖健康难题,为我国数百万家庭带来了孕育健康新生命的希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研发出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首款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并且在新冠病毒疫苗和检测产品研发方面贡献突出。中国农业大学发明的小麦耐热分子育种技术,缩短了育种周期2-3年,提高了育种效率20%,培育的小麦耐热新品种累计推广6千多万亩;培育的“农大778”等系列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千万亩,增产100多亿斤,为农民增收100多亿元,高校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每一次重大科技的突破,都是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机遇。例如,由清华大学牵头设计,与中核集团、中国华能等央企联手打造出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于2021年成功并网发电,推动我国高温气冷堆从“样品”变为“产品”,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祝融”登陆火星、“北斗”成功组网、月球首次采样、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C919大飞机交付在即,在一系列大国工程中,高校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自觉履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二、自主培养大批科技创新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教育部持续深化科教融合,强化科研育人,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近三次新增的两院院士,高校占比都超过50%,高校集聚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总数的近70%。据调查统计,2021年,高校参与理工农医类研究与发展项目的研究生超过100万人,比2012年翻了一番。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十年来,高校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重要力量。
三、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十年来,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突破6.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有两个关键因素,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是内因,政策激励措施是外因。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从内外两大因素着手,一方面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扭转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不良导向;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激励,采取多种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目前,高校普遍将奖励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奖励比例达到90%以上,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例如,四川大学研发创制一类麻醉新药10余种,其中3个已获得新药证书上市,5个获临床批件,正在进行临床研究,麻醉新药发明专利转化金额达8.37亿元。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设计的天鲸号等大型绞吸挖泥船60余艘,年挖泥量超过10亿立方米,年产值超过百亿人民币,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十年来,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积极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高校是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是区域发展的创新源头和动力引擎。十年来,教育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布局建设了22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全面服务和深度融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支撑成渝地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十年来坚持深耕光电领域,和相关龙头企业建立25个联合实验室,逐步建立起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国家科技基地集群优势,先后有130家高新技术企业由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应运而生,支撑中国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突破6千亿大关,正努力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十年来,广大高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学科人才优势,通过创新引领,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资源聚集,助力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接连涌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个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了新的部署。下一步,教育部将在持续推进高校开展高层次、高质量自由探索的同时,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教育部
阅读量: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