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Check论文检测机构    >    知识专栏    >    新闻资讯   >   张宗益:推进“三位一体”教育评价改革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张宗益:推进“三位一体”教育评价改革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发布于 2022-12-01 22:40:56

推进“三位一体”教育评价改革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张宗益

  不同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地位和作用,继而决定了教育评价的理念、价值和方法,教育评价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对创新的需求、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实际、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释放创新和人才活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至关重要。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迫切需要把评价导向聚焦到时代之需、国家之需、民族之需上,答好创新和人才“两道大题”。近年来,厦门大学坚决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牢牢抓住“人才”这一关键,紧紧依靠“学院”这一主体,精准定位“创新”这一靶向,推进“三位一体”教育评价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开创新百年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局面。

  一、为激发人才活力架设“立交桥”,推动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人才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关注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让各类人才都能实现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一是人才并轨立交桥。“英雄莫问出处”。我们通过人才评价改革,逐步完善以讲席教授、南强特聘教授、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南强青年拔尖人才等为主体的卓越人才体系,破解了“帽子”问题,扭转简单以“帽子”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实现让有“帽子”和无“帽子”的人才同台竞技,推动人才“帽子”回归学术性、荣誉性。通过打造卓越人才体系,各类人才竞相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人才队伍良性成长。自实施以来,我校有39位以非“四青”身份纳入南强青拔支持计划的青年人才,在支持期内入选国家人才计划支持。

  二是人才晋升立交桥。评价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破除人才晋升的繁文缛节,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实现唯才是举、唯能是用。我们构建了人才成长“特殊通道”,为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方面做出特别贡献的优秀人才,建立特别程序申请制度,通过代表作评审、院长特别提名、院士特别举荐或破格聘用等方式,实现择优聘任。2020年以来,全校共有27位优秀人才通过特别程序,实现了晋升或新聘教师职务。

  三是人才流转立交桥。秉持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进一步明确教师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的发展定位,完善岗位考核评价办法,推动实现不同系列岗位互通、互转。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从2018年以来,就有3位助理教授通过这一制度设计成功转为工程师系列,也有2位工程技术人员转入教师系列。今年,我校率先在医学部试点组建人才培养管理团队,探索突破机关和学部、学院的梗阻,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畅通人员流动,形成工作合力。此外,我们还开辟了中青年教师到校部机关、直属单位挂职锻炼的通道,有效提升了教师服务教学、科研及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为激发基层活力创设“权责包”,推动自主评价、自觉发展

  学院是建设一流大学的主体力量。我们深入思考如何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赋予学院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有效调动起各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

  一是建构“教学包”。我们进一步强化学院作为教学一线单位的属性,试行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制。学校与各学院就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生培养目标任务等,制定目标责任书,为学院量身定做“教学包”。学校通过召开分组预审会、专项推进会等提高目标责任书编制质量,并组织专家开展年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划拨改革经费。这一制度试行以来,有效激发了学院教学改革活力。2021年,学校新增4个学科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立项,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0个项目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全校共有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是打造“人才包”。为解决学院在引人用人上面临的经费掣肘问题,2022年起,我们试点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A类学科所在学院建立“人才特区”,将年度引才专项经费整体“打包”给学院,赋予学院更大的引才自主评价权和经费统筹权,发挥用人主体单位在人才引育和使用中的主动性。此外,我们还试点推进对各学院的工程技术队伍进行校内岗位工资“打包”,推动该系列队伍优化提升。

  三是实施“绩效包”。按照分权、分科、分类的原则,实施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一院一策”。通过组织全校各单位制定或修订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教师岗位的职责和考评标准,使之更符合学科特色、体现不同岗位特点。2021年,实现了对全校34个学院、研究院绩效考核评价全覆盖。同时,我们允许承担重大项目、前沿研究的教师与单位协商约定聘期等要求,赋予更大的绩效考核评价权。

  三、为激发创新活力打造“新杠杆”,推动内核强化、内涵提升

  创新能力是一流大学的硬核实力。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完善以质量、水平和贡献为导向的创新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师生创新创业创造热情,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突出质量杠杆。坚决破除“唯论文”的科研导向,制定出台新的理工医科、人文社科科研绩效奖励办法,更加强化科研的能力和质量,鼓励科研人员冲击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让创新力量充分涌流。近年来,我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2020、2021年连续两年名列全国高校第一,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国第一,经济学科、海洋学科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相继落户我校;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领域12项、人文社科领域18项。

  二是用好水平杠杆。建设世界一流不能自说自话,必须参与国际对话,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实力。我们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把取得国际性的重大成果作为评价标尺,鼓励引导教师走向国际舞台。近年来,我校在能源化学、材料、海洋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成果。我校科学家牵头的“全球海洋负排放大科学计划”成功入选联合国十年规划项目,成为碳中和领域我国第一个获联合国批准的国际大科学计划;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通过世卫组织PQ认证,成为第一支由发展中国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获得国际认可的宫颈癌疫苗。

  三是强化贡献杠杆。坚持“四个面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强化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引导支持,出台实施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评价业绩。我校以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为契机,让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进入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人才评价、绩效考核等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近年来,我校在新冠疫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长征火箭、冬奥列车等领域产出了重要应用成果、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特别是,我校已研制出目前世界上品种最齐全的新冠病毒系列检测试剂,包括六大检测平台的24个检测试剂,取得了46项注册证,已在90多个国家投入使用。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大胆实践,坚持破立结合、系统推进,努力构建具有厦大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贡献“厦大方案”。

  【本文系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宗益教授6月26日在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报告】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量: 1191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客服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